http://blog.sina.com.tw/dd8dd8/trackback.php?pbgid=43688&entryid=588134
*88 水災慘劇背後的黑手 2009年8月8日南台灣遭遇50年來的超大水災,造成以荖濃溪攔河堰為半徑30公里的範圍內嚴重山崩、水淹,死亡人數及失蹤人數可能高達5、6百人,甚至有一個小林村的部落,全村均遭土石流掩埋。(請注意:怎麼這麼巧偏偏是以荖濃溪攔河堰為半徑30公里的範圍內)鄉民直指罪魁禍首就是炸山開鑿引水隧道,哭求總統馬英九追究元兇,嚴懲失職人員,停止該項工程。
炸山開鑿引水隧道是否就是這次山崩水淹、土石流肆虐的肇因?
當地居民表示,引水工程日夜不斷炸山,200公尺處都可感到震動,深信土石流一定與工程炸山有關。水利署長陳伸賢則無奈的表示,隧道開炸是全世界都在使用的工法,此工法成熟且安全,僅對周邊3至6公尺地區有影響。
本案已由檢察官分案進行偵查,監察院亦大動作展開調查。然而,如果只將調查目標鎖定「炸山是否就是山崩水淹、土石流肆虐的元兇」,恐怕問題真相還是無法大白,人類還是必須繼續承受這樣的災難。因為「興建水庫、攔河堰及開鑿引水隧道必定會誘發地震」的真相,還是無法被社會大眾重視。
如果事實真的如當地居民所說「引水工程日夜不斷炸山,200公尺處都可感到震動」,炸山所受到影響的範圍必定不會太大,要把幾公里外的崩山歸咎於工程炸山,恐怕不易讓人接受。那麼以攔河堰為中心半徑30公里的範圍內的山崩土石流與「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」無關了嗎?
筆者並非在追究責任,因為「興建水庫、攔河堰及開鑿引水隧道必定會誘發地震」的論述全世界並無專人深入研究,相關單位迄無參考文獻,如何怪罪官員殺人?
眾所皆知,一場地震下來,會將原本穩固的山坡土石搖晃得不穩,把原本搖搖欲墜的土石搖落,把原本堅實的土地震鬆,導致颱風豪雨一到,土石立刻如摧枯拉朽般的往低處崩落,甚而形成土石流危害下游及低漥地區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之後,2001年桃芝颱風跟著肆虐全台,中部豪雨不斷,而造成土石流吞噬大地的慘劇。
這次莫拉克颱風來襲,中南部降下2500公釐的超大豪雨,釀成50南來最嚴重的88水災。平心而論,這種超量豪雨,不論出現在世界何處都造成嚴重的災難,然而,桃源鄉週邊30餘次的地震,則是這次水災雪上加霜的幫兇。
「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計畫」於2003年4月開始施工,攔河堰也於2008年9月發包施工。然而就在2008年3月4日起,合計誘發了近30次的有感地震,其中3月5日的地震規模高達芮氏5.2,全台灣除了宜蘭、新竹以北外,全部被震到了,其中震央的荖濃溪攔河堰地區震度更達5級,所幸未傳出災情。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表示,規模5.5的強震是該震源區近18年來第三大地震。
在地震發生之前,水利署在桃源鄉勤和村設立攔砂壩,結果導致荖濃溪溪水枯竭,六龜鄉民眾群起抗爭以爭取補助。水利署雖然強調水源枯竭與越域引水工程並無太大關聯性,但荖濃溪水枯竭確實造成鄉民們在農業及民生用水上出現問題,因而編列預算給予補助。
六龜鄉民眾在獲得補助之後,並未深究「為何設立攔砂壩會造成水源枯竭」?
其實水源突然枯竭就是問題核心所在。
由於荖濃溪附近幾乎都是破碎的變質岩,開鑿隧道會讓地下水滲入地殼下,造成地殼下的地幔層長出椎狀岩柱,這個椎狀岩柱就形成岩漿擾動的障礙物,因此最容易誘發地震。至於荖濃溪設立攔砂壩會造成水源枯竭,更顯示河水有相當的數量是滲流進入地殼下,形成岩漿擾動的障礙物,因此頻頻誘發地震。
有人會質疑,進行引水隧道開鑿工程及區區攔河堰就能誘發5.2之地震嗎?
答案也是肯定的。
因為開鑿隧道一定會挖掘到地下水脈,而岩盤內一定會有斷層或破裂的岩石裂縫,當開鑿隧道的湧泉流入斷層或破裂的岩石裂縫內時,地殼下的半流質的地幔會逐漸冷卻,而在地殼下長出如鐘乳石般的「岩椎」或「岩山」,形成岩漿擾動的障礙物,當岩漿擾動流經此處,必然會受到撞擊而誘發地震。
2008年6月2日凌晨零時59分台北縣的五分山發生6.0之地震(後來修正為5.8),南台灣以北的地區都可以感受到地震的威力,其中台北市、宜蘭市、蘇澳、花蓮和平、台中德基、南投合歡山的震度都達到3級,基隆、桃園、新竹、彰化員林、雲林斗六2級,至於台東、台南1級。氣象局表示,地震震央在台北縣五分山的地震的確比較少見。
中央氣象局只說「台北縣五分山的地震的確比較少見」,卻不知這是一起隧道工程誘發之地震。這一起規模5.8之地震其震央正好在雪山隧道出口處,而發震的時間是雪山隧道完工後的一年半。
雪山隧道是台灣史上最艱鉅的工程,主要原因就是地質特殊,其行經的地質包括地震帶斷層、剪裂帶及地下湧泉帶,尤其沿途多數屬於「四稜砂岩」,這種名不見經傳的「四稜砂岩」,其硬度僅次於鑽石,比鋼還要硬,導致兩部俗稱「大約翰」的全斷面鑽掘機(TBM)在施工中損毀報廢,造成工程嚴重受阻,使得整個工程延宕八年才告完成。由於隧道工程的進行,影響岩層下地下水流向的改變,導致隧道西北端之坪林及東南端之宜蘭兩地水源均告枯竭,曾經引發民怨,顯見部分湧泉確實滲入地殼下或流向他處。不過隧道所在地之地質屬於堅硬之「四稜砂岩」,並非台灣中南部破碎之變質岩,因此在滲水的速度上比較緩慢,地殼下長出如鐘乳石般的「岩椎」或「岩山」障礙物的速度也較緩慢,這就是何以雪山隧道誘發地震延後發震的原因。
以美國克羅拉多州丹佛一家兵工廠的例子來看,興建水庫或攔河堰不論大小,必然會誘發地震,是無庸置疑的。
1961年該兵工廠為了處理廢水,挖了一口3671米的深井,以加壓的方式將廢水打入地下,1962年3月開始注水,才短短的一個月,當地就開始出現小地震,隨後因水壓過高而暫停注水。
暫停注水後地震也跟著歇息,而後繼續注水,地震又再度出現。
後來因為居民的恐慌,軍方只好從善如流,封閉該水井。水井隨然封閉,不過地殼下障礙物並未立即消失,因此丹佛還是發生了規模5.0~5.5的地震。所幸,地殼下障礙物日漸消失,往後的地震規模逐野漸變小,次數也減少了。
挖了一口深井加壓灌水都可以誘發規模5.5的地震,那麼,興建 一座水庫、一堵攔河堰為甚麼不會誘發更大的地震呢?
證據會說話,只要再去檢視中央氣象局2008年3月至6月的地震報告資料,就可以清楚發現,這一波地震於短時間內密集出現在「荖濃溪攔河堰」附近,這絕非偶然事件,而是必然的結果。
目前「荖濃溪攔河堰」所在地桃源鄉的誘發地震已趨平靜,不過其週邊地區如嘉義、台南等地區的地震則有增加的趨勢,值得相關單位密切注意。(不要讓人為的災難繼續發生,煩請各方朋友協助傳播,轉載,或貼在BBS等網站。謝謝!)
留言列表